珊瑚礁上暢游的魚群 近日,有攝影師在墨西哥加利福尼亞灣沿岸拍攝到了成千上萬只鲾鲼(又稱“魔鬼魚”)集體凌空飛躍的壯觀場面。這群“魔鬼魚”躍出水面3米多,下落后擊打在水面上,水花飛濺,宛如暴雨。人們在驚嘆的同時,不禁好奇,魚類為什么喜歡成群結隊呢? 據不完全統計,世界上有記載的2萬多種魚類中,整個生涯都會集結成群的占25%,在幼魚階段集結成群的占50%,這些數字表明魚類集群現象相當普遍。如日本海鮐魚群由5萬~10萬尾個體魚所組成,索餌中的太平洋鯡魚群平均厚度近3米,魚群的最大直徑超過50米,而最大的太平洋鯡魚群竟有100萬~300萬尾。 生物學家普遍認為,魚類的集群行為不僅可以減少被捕食魚發現的概率,而且還會減少遭到捕食魚捕殺的概率。因為在浩瀚的海洋中,魚群組成的個體越多,個體魚被發現的概率也就越小 。 有趣的是,不但小魚會集結成群,某些大型捕食魚如金槍魚、鰹魚等也喜歡集群。顯然,大型捕食魚在群體中比單獨行動時能夠更多更快地找到食物??茖W家研究表明,除了防御作用和捕食作用外,集群行為在魚類的生活中還發揮著其他作用。與單獨的個體魚相比,魚群對不利環境有較強的抵抗 能力。從水動力學的觀點來看,在水中集群游泳可以節省個體魚的能量消耗。集群性的魚類在洄游過程中也能更快地找到洄游路線。大多數魚類聚集在一起進行交配、產卵,對于魚類繁衍后代、延續種族有著決定性的意義。對數量眾多的小魚來說,成群結隊能夠增加安全系數,有利于它們在大魚吃小魚的環境里生存和發展。
|